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

会员登录

用户名:
密 码:
验证码:
点击换一张

您的位置 > 首页 > 行业新闻行业新闻

告别“赚快钱”文化 投行应拿出更多职业精神

作者:admin 来源:证券时报电子报 发布时间:2021-04-16 14:50:33

近期证监会集中公布29份券商罚单,基本与投行有关,其中又以IPO业务为主。监管部门发现,保荐机构存在对发行人核查不充分、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、未勤勉尽责督促发行人等问题。涉及券商既有头部保荐机构,也有小券商。相关保代受到监管谈话、警示函等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,更有保代被认定为不适当人选。

回顾高盛等外资大行百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到,投行要想打造“百年老店”,与其文化积淀密不可分。    

提高专业能力,培养专业精神,是投行最基本的职业要求。去年以来,交易所屡屡指出部分投行IPO申报材料粗制滥造,频频犯下常识性错误,令其专业形象大打折扣。比如表格与正文数据不一致;招股书套模板时出现“乌龙”,张冠李戴;更有保代被监管发出关注函后仍出现错漏。    

专业精神核心在于责任感。遗憾的是,有从业者未能勤勉尽责,在执业过程中“偷工减料”。曾有业内人士指出,为加快项目进度,有投行与发行人抱着闯关心态,申报的项目不少是“半成品”,暴露出违规行为。比如对于发行人相关事项核查不充分;未披露重大合同;未清理发行人的历史问题;未披露具体的关联交易或代持情况。这可能一时可以帮助客户浑水摸鱼,然而一旦被发现,发行人也难逃被罚后果。此外,信披质量低下也是一种对投资者的失责。有部分券商在IPO监管从严后才在内部强调“应披尽披,不得隐瞒或挤牙膏”。    

投行应该注重长远利益。历史上曾有多家券商破产清算,与业务激进不无关系。近年来,部分投行仍充斥着急功近利的“赚快钱”文化。回顾五六年前并购重组泡沫时期,概念式重组和并购基金盛行,最终却一地鸡毛,商誉爆雷,个别券商也因此受牵连。投行若过度追求业务规模和增长,容易漠视风险,为短期利益让渡专业性。    

声誉和口碑是投行的通行证,但积难毁易。一个项目若因不够审慎而酿出大祸,将直接重创公司信誉,给其他项目带来困难,负面影响不可小觑。这就要求券商投行加强风控合规建设,确保项目经得起监管检查与历史检验。独立精神是投行的生命。投行从业者必须不迎合客户,不替客户隐瞒,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。只有敬畏风险,不盲从,告别“赚快钱”文化,才有助于投行高质量发展。